2024年的冬天,华尔街的玻璃幕墙似乎比往年更冷。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银等头部投行相继宣布裁员计划,仅高盛亚洲区就削减了超过320个职位,全世界内投行业务人员缩减比例普遍达到6%-8%。彭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投行业务收入同比下滑超过30%,并购交易规模缩水近四成,IPO市场更是陷入十年冰点。
在陆家嘴某五星级酒店顶层的咖啡厅里,我见到了37岁的前SVP(高级副总裁)陈默(笔名,下同)。他握着早已凉透的美式咖啡,指关节因用力而发白:我们组12个人,最后只留下3个。那天所有人都在沉默地收拾名牌包和定制西装,就像参加一场没有悼词的葬礼。
这并非孤例。一位摩根大通前MD(董事总经理)在LinkedIn上写道:我们曾认为自身是长期资金市场的永动机,直到某天发现,永动机的燃料叫做市场流动性。据统计,被裁投行人中,35-45岁群体占比高达58%,他们大多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黄金十年,却在行业周期性调整与AI技术渗透的双重夹击下,成为最先被优化的中间层。
对于被裁员的投行人来说,失去工作不仅仅意味着收入的中断,更带来了生活节奏和心态上的巨大变化。
曾经,投行的工作虽然压力巨大,但收入颇为丰厚。一位有着 9 年投行经验的同仁分享,他小本学历,拥有 cpa 和司考双证,从审计跳槽到中小投行,9 年时间加上奖金一共收到 120 笔收入,合计到卡 330 多万元,还有裁员补偿金【N+7】以及公积金。然而,被裁后,稳定的收入来源戛然而止,生活的经济压力骤增。
在生活方式上,从忙碌而规律的投行工作状态中脱离出来,许多人一时间难以适应突然的空闲。有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尝试放慢脚步,陪伴家人、健身,弥补曾经因工作而缺失的生活部分;但也有人陷入焦虑,对未来感到迷茫,在不断投递简历和等待面试的过程中,内心充满了不安和煎熬。
一些投行人在被裁后,不得不重新规划自己的财务情况。他们开始精打细算,削减不必要的开支,甚至有的人为维持生计,不得不放下曾经的身段,考虑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同时,房贷、车贷等债务压力也如巨石般压在心头,让他们在寻找新机会的道路上更加小心翼翼。
面对裁员的困境,投行人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地在不同的职业赛道上寻找新的方向。
对于年轻的 Junior 投行人来说,他们的职业转型相对更为灵活。由于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可塑性,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财富管理(WM)领域。财富管理行业要专业的金融知识和客户服务能力,这与投行人的专业背景有一定的契合度。他们能够为高净值客户提供资产配置、投资建议等服务,虽然工作内容和节奏与投行不一样,但同样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还有一部分 Junior 投行人选择进入证券交易市场研究领域。在投行积累的行业研究、数据分析等经验,使他们可以较快地适应研究员的工作,通过对上市公司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为投资者提供研究报告和投资策略。此外,实体企业也成为了他们的选择之一。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具备金融专业相关知识的人才来进行融资、并购等资本运作,投行人的经验正好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些需求。
而对于资深的投行大佬们,他们的选择则更为多样。一些人凭借在行业内积累的丰富人脉和资源,继续在金融领域寻找机会,通过参与项目咨询、投资顾问等工作,实现资源的持续变现。也有一部分大佬在经历了职场的风风雨雨后,选择暂时蛰伏,静下心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等待市场环境好转,或是寻找新的创业机会。
当然,职业转型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进入新的领域,意味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新的工作模式、行业规则和企业文化。例如,从投行业务转向财富管理,需要更看重客户关系的维护和服务意识的提升;而进入实体企业,可能要面临更为复杂的企业内部环境和业务流程。但投行人凭借着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坚韧的精神,在新的领域中努力开拓着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以前做百亿并购案,现在帮企业做税务筹划。前德意志银行并购部总监王澜,如今是某长三角制造业企业的联席CFO。这个转变充满戏剧性——他曾穿着Brioni西装在港交所敲钟,现在却要深入车间研究原材料成本。但正是这种接地气的转型,让他的财务建模能力在实体产业中焕发新生。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上市公司CFO岗位中,具有投行背景者占比同比提升14%。
此外,国内很多以三种一华为代表的很多券商投行人员,不得不被优化、分流到营业部、财富中心,从原来的对接机构开始面对个人投资人进行产品销售。
Python取代了Excel,机器学习正在吞噬传统尽调。前瑞信TMT组分析师张薇,在失业三个月后进入某AI初创公司担任商业分析总监。她的新工位上,Bloomberg终端机变成了AWS控制台,晨会话题从企业估值变成算法迭代。这种跨界并不轻松,但投行人特有的高强度学习能力成为转型利器。领英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近20%被裁投行人进入金融科技、区块链、Web3.0领域。
当资本市场冻结时,有人看到了特殊机遇。前花旗机构销售主管李明阳,联合几位被裁同事创立了秃鹫基金咨询公司,专攻困境企业重组。那些年积累的债权人关系、资产处置经验,突然成了稀缺资源。他们的首个案例就帮助某地产公司完成50亿元债务重组,收费模式从传统的佣金制变为基础服务费+风险共担。
在陆家嘴某心理咨询室,咨询师发现一个特殊现象:2023年第四季度,金融从业者咨询量同比激增230%,主题高度趋同——除了工作,我到底是谁?前瑞银执行董事周子安选择暂时退出赛道,带着家人去新西兰经营民宿。在牧场挤奶时,我忽然理解了DCF模型(现金流折现)的本质:所有价值终要回归生活本身的永续增长。
某匿名调查显示,85%的被裁投行人在前三个月出现戒断反应:凌晨四点自然醒、反复刷新工作邮箱、对米其林餐厅失去兴趣。这种痛苦不仅源于收入断层,更来自社会角色的骤然抽离。
过去参加同学会,我是摩根的那个谁,现在变成待业的那个谁。前美林分析师赵晖苦笑道。他的书架上,《华尔街之狼》旁边新增了《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种荒诞的并置,恰是群体心理变迁的隐喻。
但也有人在阵痛中觉醒。前中金投行部VP林楠,将裁员赔偿金投入心理学硕士课程。以前用ROE(净资产收益率)衡量一切,现在学会计算自我认知ROI。他在社会化媒体分享的《从Term Sheet到自我说明书》系列文章,获得超10万次转发。
传统人海战术+关系驱动的模式,在AI尽调系统(如DealCloud)、自动化招股书生成工具面前日渐式微。某顶级投行内部测算显示,初级分析师60%的日常工作可被AI替代。
但硬币总有另一面。专注于ESG并购的精品投行GreenBridge,2023年逆势扩招30%员工;某外资行将裁撤的TMT组精英重组为Web3.0特别工作组,半年内完成3个NFT平台融资。
在深圳前海某共享办公空间,我见到最震撼的转型样本:五位来自不同投行的被裁者组建了金融手艺人工作室,业务从跨境税务筹划延伸到私人博物馆策展。他们的宣传语充满黑色幽默:我们精通PPT美学、抗压能力满分、擅长在废墟里讲故事——这些技能总有人需要。
或许这就是故事的终极启示:当投行人这个标签被撕下时,出的不是职业废墟,而是被忽略多年的生命韧性。
就像《大空头》里那个经典镜头——当所有人盯着不断跳动的数字时,真正重要的东西,早在华尔街之外悄然生长。
此刻的陆家嘴,又一批年轻人拖着登机箱走进玻璃大厦。而在黄浦江的另一边,有人正在学习冲浪。潮水永远涨落,但弄潮儿的故事,从未只有一种写法。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被裁员的投行人虽然经历了职业生涯的低谷,但他们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可以让我们钦佩。他们在新的领域中不断探索和尝试,不仅为自己的未来寻找新的可能,也为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信跟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经历过裁员洗礼的投行人,将在新的岗位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彩,而投行业也将在不断的变革中,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继续在金融领域深耕,还是跨界发展,他们都将带着曾经的经验和教训,书写属于自身个人的精彩篇章。
期待您在留言区文明理性发布高见,留言点赞最高的朋友,扫码文末投行君微信,能够得到投行圈子精美商务背包一个。
投行圈子私密交流圈将打造投行圈最靠谱的人脉拓展平台,并组建多个私域社群,根据会员职业及爱好,进入(投行业务交流、专业学习、股权投资、资管、业务推广、上市公司高管、银行、海外资产配置、单身脱单、掼蛋等等)相关社群。目前已超过5000位精英会员,各位老铁速来扫码集合。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们讨论有趣的话题,你⼀起来吧?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识星球。